杭州百里行支付圈 | 信用卡触底了吗?

前段时间写了不少信用卡年报文章,后台收到不少银行老师的留言,感慨现在做得比以前还要认真,加了更多的班,怎么一看业绩怎么还倒退了。今年一季度也过完了,都说去年是触底,然而现在更低了,感觉去年更像是低谷的开始。

周末和大家随便聊聊最近的行情和一些个人感受,不成体系,欢迎随时交流。

1、 信用卡,本质就是信贷和支付。

信贷俗称就是加杠杆,本质就是生意多钱少,有钱赚才会加杠杆。

前几天公布今年一季度GDP,按不变价格计算,同比增长5.3%,5年前,也就是没有疫情的2019年,是7.5%;现在的GDP的增速已经从中高速到中速了,生意少钱多,还怎么加杠杆?

支付,也就是消费,今年3月份,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25-29岁劳动力失业率为7.2%,较上月上升0.8个百分点,继续创新高。

什么时候我们会消费?

一般来说,预期未来能赚更多钱的时候才敢消费,现在聊的最多的就是“毕业”,当预期未来的收入不如现在的时候,你会怎么做?会存钱,会消费降级。

双重影响之下,短期信用卡的行情是很难的。

当然,整个行业很难,但具体到每家行,并不会步调一致,头部可能只是少赚点,甚至还会逆势扩张,腰部可能勉强盈亏平衡,或者小亏,而底部,可能不玩了,或者,玩不下去了,而这些退出来的市场,可能又流向了头部。

俗称涝的涝死,旱的旱死,世界本来就是不平衡的。

短期压力大,那长期呢?

长期归根到底还是看人口,国内已经连续两年总人口下降了。未来信用卡的增量市场大概率是填补不了存量市场的流失的。

对行业内的大部分来说,短期难,未来可能更难。

2、过去很多年,金融行业的赚钱,其实源自经济增长下的躺赚。

能赚息差的时候,关键在占领市场份额,至于用户爱不爱用卡,其实没那么重要,只要有人愿意办分期,有人愿意撑规模就够了。

但现在所谓的新户,要么是刚进入社会的学生群体,这部分年轻人面对的是就业问题,要么是其他行审批通不过的用户,要么是羊毛,也就是说已经没有增量市场了,或者说,这个增量市场的收益,已经无法弥补真金白银的投入了。

现在对于信用卡来说,不是单纯的发卡了,而是你得让人爱上你的卡,不断用你的卡,甚至注销了他行的卡来办你的卡。

躺赚的时代是不会想着去练内功的。 现在来自环境的改变最后都会变成从业者的压力,对行业来说,从粗放走向精耕,这是必经之路。

信用卡最终一定还是会归于服务业,重点放在服务用户,在于赢得用户的心。

3、如何才能服务好用户?什么最重要?

很多人都说,大数据最重要。

你得懂你的用户,你得知道用户的诉求,然后才能投其所好,用户觉得你懂他,才会不断用你的卡。

很多业务对信用卡来说很难赚钱,比如高端卡、境外交易,但这些必须做,一方面是服务高端用户,避免高端客群流失,另一方面,也是为了数据,有了这些高端用户的留在行里的数据,才能做好服务(或者风控)。

这几年,各家行都意识到了大数据的重要性,并投入了大量资源做数字化转型,希望能发挥数据的价值。

但数字化转型并不是简单地把数据汇总在一起,搞一搞数据治理,就能发挥数据价值了,没那么简单的。

很多时候,数字化其实是支撑,不可能代替业务转型,如果业务没有转变经营方式,只是数据技术上转型,那是没有意义的。

业务越做越小,数据越来越少,治理得再好,都是螺丝壳里做道场。

商业模式的转型,调整打法,才是唯一出路,而数字化,是为业务支撑和赋能的。

4、商业模式怎么转型?

当然,会有一些大的方向,比如我前面写的,要精细化运营,要把重点放在服务用户上,要和客户深度绑定。

但具体到每家行,其实没有答案的。

因为每家行的条件不一样,禀赋不一样,诉求不一样,所以最后打出来的招数都不一样的。

转型的核心是,根据自己的条件,根据当下的需求,结合未来的趋势,来做决策。

就像我之前在聊卡产品的时候举过的一个例子,同样是程序员卡,如果一家行的base在杭州,那这件事情是能做的,如果base在东北,大概率是不行的。

你得因地制宜,你的天赋是什么,资源在哪里,你的天赋和资源能服务好哪些群体,让他们用得爽,一直用你的卡,你就去做什么。

商业其实是复杂系统,不可能简单地说,现在你去做123,肯定就能得到456,没有这样的事,更多的是,你看到市场上缺123,而你正好有123,你打出来,建立一点点优势,然后根据市场的反馈,继续收集你的牌,找到机会接着出牌。

问题是,你知道自己有什么牌吗?你知道市场现在缺什么吗?你知道要收集什么牌吗?